阿兰·德波顿的解毒剂《身份的焦虑》
一个人可以有很多标签。你可以是孩子眼中的“superman”,可以是父母眼中的二十四孝儿女。当然,你也有可能是“啃老族”、“矮穷矬”。我们都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撕掉不好的标签以赢得别人的尊重与赞誉。但执着于身份,又是否可取?今天,读友们不妨和精读君一起看看阿兰·德波顿对于身份焦虑的解毒剂是否有效。
阿兰·德波顿的解毒剂《身份的焦虑》
羞于去参加毕业十年同学聚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就是“失败”?
现在的社会舆论中,似乎白手起家、平步青云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你没有成功主要是因为你自己不够努力,因为“态度决定一切”,“一切皆有可能”。如果你足够拼搏,你就是下一个马云!
如果你也有这些想法,那么你也非常适合来读一读这本《身份的焦虑》。
如果你年届四十,没有名车豪宅,头衔后面不带“长”字,初识的人很快就会对你失去兴趣,而你敏感而脆弱的内心也愤愤不平:“你们这些势利小人”,总有一天“老子也会出人头地”。
我们把这叫做人情冷暖,阿兰德波顿把这叫做“身份的焦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之后,我们就渴望获得他人的尊敬,而获得一定的身份才能保证这种尊敬。如果自己的同辈升了职、创了业、出了书,而自己似乎还一无所成的时候,焦虑就油然而生了。
欲望和由此引起的焦虑并不是洪水猛兽,它可以促你奋进、激发潜能、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但是我们不妨也对这种焦虑进行反思。无关的他人(那些在我们的葬礼上不会出现的人)对我们的看法,是不是真的那么重要?我们对名车的欲望是不是自己真正的需求?
博览群书的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算得上是以出世的精神入世地生活的一个典范。而他的《身份的焦虑》一书,可以帮我们稍稍获得一点点出世的精神。
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焦虑起因,第二部分提供解决方法。结构严谨似论文,论说流畅似散文,夹杂的历史或名人故事生动有趣似小说。
人生如戏,入世太深便是中了毒,不妨服下这一副解毒剂。
部分摘要:
一、哲学
来源于他人的尊严是脆弱的,在历史上更是致命的(欧洲流行的私人角斗多因尊严受辱)。他人的评价应当进行理性的分析过滤,没有依据的评价不妨一笑置之。
理性的遁世态度:公众舆论是所有观点之中最糟糕的一种。大众常识应该叫做大众愚昧。因为大众常识简单化、非逻辑、浮浅和充满偏见,他们往往用一句话来解释“但一直就这样啊!”
我们常常处于一种自虐过程中,还没搞清楚他人观点是否值得关注,就去寻求他人的赞赏;而只要稍加研究他人的思想,就会发现他们根本不值得尊敬。
叔本华:一旦我们充分了解他人思想的浮浅和空洞,他人观点的狭隘,他们感情的琐碎无聊,他人想法的荒谬乖张,以及他人错误的防不胜防,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大脑中进行的一切活动变得漠不关心。要想改掉希望被他人喜欢的毛病,最快的途径就是对他人品格进行研究。
这种观点的缺点是——没有朋友。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在一个随机形成的人群中看起来是什么形象,而在于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形象。
二、艺术
艺术是对生活的批判,艺术史上充满了对身份体系的不满。例如奥斯汀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颠覆了身份等级体系,构建了道德等级体系,部分抵制了流行的等级观念。
艺术作品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那些在无人凭吊的坟墓中安息的每一个平凡人生的价值。如果艺术不能激发同情心,那么它在道德方面将毫无作用。——乔治爱略特
绘画也可以对这个世界用来衡量何人重要或何物重要的标准提出挑战。
悲剧促使我们摈弃日常生活中对失败与挫折的简单化的看法,使我们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我们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愚昧与过失。
三、政治
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往往以不同的内容来定义有荣誉的人。
当猎杀美洲虎、跳小步舞、骑马冲锋或模仿耶稣生活的能力已经不足以构成一个坚实的基础,当代的标准是:
不管男人和女人,不管属于任何种族,只要他们能够通过商业世界中的众多渠道之一(包括体育、艺术和科学研究),通过个人的努力(而不是通过继承)积累一定的金钱、权力和名声,那么他们就是成功人士。因为在各个社会里都相信“精英集团”,因此,商业方面的成就被人们认为是“理所应当的”。积累财富的能力为人所重视,是因为这种能力能够证明一个人至少拥有四种基本品质:创造力、勇气、智力和毅力。至于其他的品质——诸如谦逊或正直——则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
贫困的最根本特征,贫困最令人痛苦的地方,并不是它所导致的身体上的痛苦,而是他人对贫困状态的负面反应所导致的羞耻感。
一个汽车广告,比方说,会小心谨慎地避免提及我们心理的某些方面,或拥有汽车的全部过程,因为知道了这些,可以破坏或至少降低我们因将要拥有一辆漂亮汽车而具有的快乐。广告绝对不会提及一件事,那就是一旦我们拥有了某个东西,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停止喜欢它。
现代上层身份理想的反对者认为,现代上层身份理想的最大过错在于严重地歪曲了生活中何者最重要的问题,以及把物质积累过程抬高到人生最高成就的水平。
四、死亡和集体
要想把我们的社会交往名单进行筛选和清查,最好的方法就是思考哪些人会跑到医院去探望我们。
通过思考他人的死亡来摆脱身份的焦虑。不管我们生活在如何遭人遗弃和忽略的境况中,也不管他人多么势力强大,多么受人尊敬,一旦想到每个人都将化为世界上最平等的物质——尘土,我们便会顿感释然。
由于住房、交通、教育和医疗的公众条件过于糟糕,做一个普通人就意味着过一种连一般的尊严和舒适需求都无法满足的生活,那么对上层身份的欲望会变得异常强烈。
五、波西米亚
关于原文作者:本文作者依依妈妈及先生皆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院,并出版过《悲剧性选择》等译作,女儿的成长促使他们对教育、对人生的进一步思考。您可以访问他们的公众号“育儿修行记”,听听他们的感悟和为女儿录制的中英文故事。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作者:依依妈妈
微信号:育儿修行记(ID:motheringlog))
采编:邹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