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的失业潮来了
马车能跑的过火车吗?
最近,英国知名公司发布了金融行业最新报告,全球金融行业即将将开始真正的失业潮,BCG报告也讲,中国将有230金融从业人员将因人工智能的应用而失业,狼真的来了吗?
金融圈有个冷笑话,银行是高富帅、信托是土豪、基金公司是文艺青年,证券公司是屌丝,失业潮如果来了,首当其冲的肯定是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的日子现在如何呢?证券从业人员日子如何?会有失业潮吗?
1、苦日子不断
截至2019年上半年,证券公司131家,证券相关从业人员42万,其中:证券从业人员34万,证券经纪人8万。人员工种以经纪业务为主,投行、资管与自营人员为辅助。
说实话,过去几年是证券从业人员苦苦支撑的日子,2015年的股灾、2016年的熔断、2017年的要命3000,2018年的全面大跌,2019年的巨幅振荡,大环境一直很恶劣。
这几年,不少大股东都被消灭了,投资者亏的找不到北,证券从业人员的日子,自然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未来的日子会好起来吗?会像过去那样,几年熊市,就开始大牛市,大家撑过熊市,就能等到牛市的好日子吗?
2、时代变化了
觉醒说,过去几年很苦,相比未来几年,可能还是最好的日子,将来股市肯定有牛市,牛市是否与现在的从业人员相关,就不知道了,为什么这样讲呢?
中国已经进入存量博弈的转型升级期了,存量博弈,说难听点讲,就是蛋糕变小了,大家要相互抢杀了,大环境变化了,过去的牛熊思维也要转变了。
过去几年,供给侧改革成了最热门的话题,开始大家以为就是收拾化工、煤等过剩产能。
直到2018年,证券从业人员才发现,供给侧改革影响最深的,原来是自己。2018年,大批中小证券公司出现亏损,龙头券商的市场与利润份额连创新高,且呈扩大趋势。
2019年,就是在前十大的龙头里面,也出现了新的分化,“三中一华”成了主流了,从业人员的收入与地位,肯定是与所在公司的地位息息相关的。
国内证券公司的业务,同质化相当严重,日子好时,大家都有钱挣,环境不好时,就真的成了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了,丛林法则非常明显。
现在这些业务是什么情况呢?经纪业务,本质就是一个通道为主,挣散户的佣金和息差。投行业务,现在集中在前十大,特别是“三中一华”手上。
资管与自营,拼的是投研,除了债券,券商的这两个业务,和私募真的没有比。衍生品就更不用讲了,太专业,而且就几家能够做。
证券公司的业务模式,一直是“卖方模式”,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管客户挣不挣钱,我是要先挣钱的,这个也是一直为客户所诟病的。
过去二十年,房地产已经把“六个钱包”掏空了,三方理财、P2P、各种币等骗局更是横行猖獗,股市也不争气,一直把投资者当”韭菜”,收割者太多了,连根都搞没了。
现在投资者也变聪明了,“卖方模式”越来越难了,但是证券公司要从“卖方模式”转为“买方模式”,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太难太漫长了。
3、最大的挑战
觉醒说,行业内格局如此,大家都知道,但这还不是最大的危机,证券行业最大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一个是强大的外来加入者。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它们最容易颠覆的行业,其实是证券行业,因为证券行业的工种,太容易标准化了。
国外的花旗、高盛、摩根等领先投行,纷纷加大了金融科技的投入,已经开始裁员了。
比如:花旗计划在未来五年,把投资银行的科技与业务人员裁去五成,花旗总裁甚至认为,整个集团有40%的人工是可以裁掉的,因为花旗会加大人工智能与算法的投入与发展。
高盛、摩根、瑞银对投行人员的裁减是一直在进行中,它们在金融科技的投入是连年增长,国际投行连年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增加了,肯定是要减少人力成本的。
国内的投行们也没有闲着,它们的布局也是吓人的,比如中国平安,已经把自己定位成科技公司了。
还有华泰证券,当年收购外资科技公司时,大家还在嘲笑,现在看看别人在经纪的龙头垄断地位,就知道科技的力量有多强大。
2019年以来,金融行业的对外开放加快了,外资投行已经开始进入了,会对现有证券公司有多大的冲击,不用多说。
国内的证券牌照也放开了,允许新设证券公司,互联网巨头与产业龙头公司也摩拳擦掌,准备进入证券行业。
一句话总结:存量博弈的经济格局下,行业供给侧改革是核心逻辑,金融科技与外来巨头纷纷加入,证券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证券人员的苦日子才开始。
4、现在的生存情况
现在讲从业人员日子是不好过,说失业潮来了,大家可能觉得是夸张,是危言耸听,现实情况是什么样呢?
觉醒的朋友D总,是某上市券商高管,他为那家公司呕心沥血,业务做的还可以,最近好像公司把他的团队全换了,事前没有任何征兆。
觉醒和他团队的L总交流了一下,让人感叹不已,这家公司除了资管、自营暂时没有什么变化外,投行大调整,经纪营业部换了几十个总经理,总部其他部门也是大动荡。
还有一家券商,更是夸张,今年以来,悄悄的换了总裁、副总裁等高管,部门负责人就不用讲了,甚至连工会主席都换人了,员工调整就不用讲了。
觉醒上网百度查询了,今年证券公司悄悄换高管的不是少数,高管变了,下面的部门负责人也是要换的,最底层的业务团队和人员,影响就更不用讲了,换来换去,本质不是裁员是什么呢?
证券人员人员包括中前台业务人员和后台人员,中后台人员主要是集中在总部,从事运营服务等标准化工作,他们一直以来是比较稳定的,现在的情况如何呢?
目前,头部的中后台没有什么变化,后面的就是压力山大,有一家中型券商,人力部最老的员工才两年,今年这个老员工也离开了,被折腾走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公司压力大的时候,业务线是折腾人,但是还是要保留的,那就不停的换人,中后台,少不了,那就压成本,降奖金,控编制,恶心走一个算一个。
前台人员的变化,那是相当的大,经纪业务,变化就像是过江之鲫,数不胜数,现在佣金都打到万一了,公司天天要新增,去哪里新增?完不成任务,就裁员走人了。
经纪业务现在有多难做呢?举几个例子吧:
觉醒认识几个自媒体中小V,也就是有二三万粉丝的那种,他们都和互联网券商合作开户,一年大约引流是二百个账户左右,每年创造的佣金几十万,听说有些大V给券商创造的佣金是每月几十万。
自媒体影响越来越大了,自媒体的各种V们,其实承担了不少券商的服务职能,券商又不付出成本,觉醒认为,自媒体对经纪业务的影响,才开始。
互联网券商的威力,大家是知道的,但是有多大,可能大家还没有想到。
大平台L总讲,有个基金经理离职后,找东方财富开 个账户,默认佣金是万2,结果第二天,东财客服打电话来讲,客户佣金超过了二百万,佣金应该降万1.5。
从业多年,首次听到券商主动给客户电话降佣金的,长期下去, 经纪业务怕真的是要走向零佣金,免费通道服务了。
在国外,零佣金并不奇怪, 问题就出来了,如果佣金都趋向0,我们庞大的经纪从业人员都做什么去? 现在券商从业人员,80%是与经纪业务息息相关的,公司一直养着吗?不会裁员吗?
大家在讲财富管理转型,说实话,并没有一家真正搞好了财富管理,大平台有点样子像,中小平台,基本是瞎折腾。
某大平台领导讲,财富管理,也还是让大家卖各种产品, 研究分析客户需求,为客户做好资产配置服务,讲起来好听,又有几家在真正的做,别的不说,先完成公司的考核任务吧。
投行业务,随着科创板的推出,已经是头部机构的游戏了,而且也不需要那么多投行人员,觉醒的师兄M总讲,最近面试财务经理,发现来了不少投行从业人员。
觉醒曾在某券商呆过,听说春节前后,该券商也是裁了100多投行人员,美其名曰,人员结构调整,业内好像也没有什么人知道,因为大家都要先想想自己怎么办,关心不过来了。
资管和自营业务呢,债券业务就不讲了,那是少数人的菜,通道类业务,资管新规出来后,相关人员失业是迟早的事,投研人员怎么样呢?
现在的投资,也就是量化投资和主动管理两大方向,这两个领域都是头部集中最明显的。
大平台G总讲,量化投资方面,头部两家私募已经分了近80%的份额,其他几千家分20%的,主动管理没有量化这么集中,但是券商想脱颖而出,难度也是相当的大。
而且,被动指数投资慢慢成了主流,券商其实可以选择指数投资的,不需要这么多主动管理人员,那券商这么多资管和自营的投研人员怎么办呢?
A股上市公司3000多家,真正值得研究的公司也就300家,需要一万多研究人员来研究吗?
研究人员的高额成本支出,券商一直压力很大,通过佣金分成的研究服务模式,已经为投资者所不容,研究人员,也是产能严重过剩的。
研究与投资服务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更为广泛,大量的基础研究与投资,其实是可以选择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员的明天会如何呢?
结语
现在,证券公司的业务模式面临重大挑战与压力,已经不需要这么多从业人员了,证券从业人员面临着庞大的失业压力,是去是从,每个从业人员真的是要思考了。
觉醒说,再好的马车,也是跑不过火车的。面临行业的剧变,证券从业人员能做的就是接受现状,拥抱变化,评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和职业。
大变革时代,机遇和风险并存,只是拥有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证券从业人员能做的就是终生学习,在变化与挫折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世界是永远处于变化中,人类只有不断的学习新技能,不断的进化提升,才不会被现实所淘汰。
原创:觉醒的阿尔法
来源:觉醒的阿尔法 (ID:juexin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