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博客关注设计,提升认知、升级思维和记录生活的博客。

想要在陌生领域快速进步,需要怎么学习?

 

今天总共有15条心法,与你分享。我会分成4个部分来说。这4个部分,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从出发,到技巧,到知识的内化,再到如何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解决方案。

1、出发

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学习,就是这样一件难于出发的事情。

你回想一下,你的家里,是不是有很多没有拆封过的书?你的理想中,是不是至少有一项技能是你希望掌握,但是目前还一无所知的?学习其实是一件违背人天性的事情。有畏难或者抵触情绪,特别正常。

那面对这种情况,怎么破呢?我和你分享4个心法。

第一个心法,学习要立即动手。

比如,一年前,我就想投资比特币,但仅仅是停留在想,因为我不知道上哪儿、怎么买(是不是听起来很可笑,我当时就是这个认知水平)。

结果,比特币去年低的时候价格才2000多块,现在一路涨到了18000块。我错过了,现在必须得高价买,简直痛心不已。

其实,当我真的开始动手以后,自己查资料,问朋友,从什么都不懂到入门,两个小时就搞定了。

经历了这件事,我就明白了,所谓的难,都是你自己想象的。当你开始动手以后,就会发现面对的,只是一个个有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你去解决就是了。搞清楚,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但是呢,立即动手以后,你就会发现,你面对一堆的问题。你需要答案。这些答案是很难通过百度获得的。怎么办?

我的第二个心法是,开始一项学习之前,先找个好教练。

学习不是做研究。学习的对象,是人类已有的知识领域。而任何一个领域,都早已有人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方法。所以,开始学习之前,不妨先找一个教练。

比如,游泳找游泳教练,健身找健身教练,出国找新东方,职场培训找“好多课”,终身学习用“得到”。

总之,千万别心疼钱,找教练学、找机构学,绝对比你自己花时间摸索划算。

接着说第三个心法,给自己设立一个大目标。学不动的时候,想一想,你是不是真的很想得到它。

比如,让我单学游泳,我没有动力,所以一直没学会。但是,因为我想学风筝冲浪,所以得先学会游泳,这样我就有动力了。

我和游泳教练的对话通常是这样的:“累吗?不累。”“呛着了吗?没有。”“没事,再来一次。”只要一想到风筝冲浪的那个爽,就什么困难都不是事儿了。

与这个类似的,我还有第四个激励自己的心法,就是经常想一想,如果你学会了,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得到”App以及好多课,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买整整一年的订阅产品?脱不花讲了一个道理,叫“人格跃迁”。

读了这个专栏以后,我就可以跟人吹牛逼了。读了这个专栏以后,我成为了我心目中理想的自己。

这些起心动念并不low,它是支撑我们凡人做出不凡成就的真实动力。

2、学习技巧

有了学习目标,接下来是怎么干?我讲7个非常管用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学霸、“得到”《西方艺术课》专栏作者严伯钧告诉我的。

他说,快速建立对一个领域的感觉的办法,是找到“二元论”,具体来说,就是找到两位针锋相对的代表性人物,并且吃透它。

你看啊,文艺复兴有追求科学理性的达·芬奇,就有追求感性表达的米开朗基罗;

音乐呢,有小清新的莫扎特,也有激烈雄浑的贝多芬

经济学,有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和主张自由市场的哈耶克;

社会学,有主张理解解释的韦伯,也有开创实证研究的涂尔干……

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吃透两者,便对这个领域有了更综合、更深入的理解。这招百试不爽,简直妙不可言。

接着说第二个方法,任务拆解。

什么叫任务拆解?就是像打电子游戏一样,不断地为自己设立小目标,然后“得分”通关。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心里要始终清楚,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然后,去完成它。

这需要你对一个大的知识体系,进行切分,切分成颗粒度比较小、一次练习就可以完成的任务。

比如说,学习蛙泳,只需要10堂课,第一第二堂课,学习蹬腿;第三堂课,学习换气,同时纠正腿部动作;第四堂课,学习手部动作;第五堂课,带浮具、手脚动作加换气;第六堂课,不带浮具、短距离游......

再比如,我们单看腿部动作,其实就四个字“收、翻、蹬、夹”。一个一个领会、学习和纠正,你会发现真的非常容易。你自己的进步,会进一步激发你学习的兴趣,成为像我一样的“学习机器”。

第三个方法是揪住问题。

学习最怕目标感丢失。如果你感到学习枯燥无味,一个大概率的原因,就是目标感丢失。应对办法,就是揪住问题学。

很多人看书,觉得没有收获,就是因为没有带着问题。如果你带着问题去看一本书,又因为这本书勾起了你更多的问题,吸引你转而去看另外一本书,你就会觉得学习乐趣无穷。

还有第四个方法,顺藤摸瓜。

这个经常看书的朋友,可能跟我有同样的体会。

当我喜欢上一位作者以后,我会把它所有的书都买来看一遍,比如万维钢、吴军、何帆、吴晓波、K·K、克里斯·安德森……只要他们出新书,我还买。在我家里,你会看到这样成套成套的书。

跟着这些高手学的感觉,就像武侠小说里,一位高手给一位菜鸟输送功力,你会进步神速。

第五个方法是,经常性地给自己设立一些研究性小课题。

比如,我曾经为了策划一期《罗辑思维》节目,把图书馆里所有标题带“科学与宗教”的书,都翻了一遍。

一开始,我觉得很吃力,看得特别慢,因为这是我完全陌生的领域,很多段落,得借助百度搜索,才能看懂。

看了几本以后,建立了基本的知识坐标系,再看其他的书,就会特别快。你可以用一本书中的观点,来佐证、反驳另外一本书中的观点。就像看《奇葩说》一样,乐在其中,有如神助。

第六个方法,是我比较私人的经历,这个方法对我的帮助特别地大,简单说就是:如果你真的对一个领域感兴趣,那么,你一定要与这个领域你最倾慕的高手建立连接。

互联网时代,理论上你可以认识任何你想认识的人,前提是你真的想。

你可以给他写邮件。有人可能会说,我不知道他的邮箱怎么办?

嗯,那我就把上一句话再念一遍给你听。在互联网时代,理论上你可以认识任何你想认识的人,前提是你真的想。

你可以请可能认识他的人介绍见面。你可以在微博、公众号、在行、领英、知乎搜索他的名字。

你甚至可以在朋友圈发一个英雄帖说,我要认识谁谁谁,求介绍……总会有人冲出来说,我认识,或者我知道谁认识。

认识了你心目中的大英雄以后,怎么办?你可以关注他关注的事情,比如,看他发的微博和朋友圈;你可以进入他的圈子,甚至你可以与他发起协作!

我早年的一个伎俩,是给人做PPT。一位大佬先是看了我给他的书做的PPT,后来,我成了他所有公开演讲的PPT设计师,再后来,我成了他文章的第二作者。

好,我们接着说第七个方法,也是最后一个方法,就是到这个领域的知识圣地去一趟。

很多爸妈带孩子参观清华北大,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地理上的拜访,哪怕是隔着围栏看一眼,都有可能给一个人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让你与这个知识圣地建立精神上的连接。

比如,到佛罗伦萨看维齐奥宫,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曾经在那里对决,一人一面墙,作画;到维也纳听一场音乐会,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看牛顿墓(你会发现隔壁就是达尔文墓),到MIT看物理实验室,到硅谷看Facebook、谷歌……

这个地方的精神气质,会成为你精神气质的一部分。

3、内化

现在,你已经在你喜欢的领域学习了一段时间了。你付出了时间,可能你还付出了一笔数额不小的钱。那么,怎么证明自己学到手了呢?

你可以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记住关键概念。

概念的本质是信息压缩。把一块含义丰富的知识打包,压缩成一个词,存在脑海里。

比如,学了6年社会学,最后留在我脑海里的,无非就是一些概念而已,“差序格局”、“风险社会”、“权力的三张脸”……记住了这些概念,你就掌握了知识体系。

内化知识,你还可以做第二件事,就是写一篇小文章,或者像我这样把这个知识给别人讲一次。

要知道啊,自己学会了,是一种境界;而能把别人教会,是更高级的境界。这说明,你不仅知道是什么,还知道为什么,知道怎么办

罗振宇老师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知识在那,你要“缝”一下,才能变成你自己的,这个知识才能内化到你的大脑和身体里,成为一个肌肉记忆。

怎么“缝”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表达一次。比如,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者,当着别人的面讲一次,回答他提出的问题,甚至质疑。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这个知识你就真的掌握了。

我最夸张的一段学习经历,是一边学习一个领域的理论和案例,一边写了一本书。这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在此之前,我完全不懂。因为领域新,国内外文献也不多,半年的时间书就写完了。

然后,这本书居然出版了,居然还很畅销。再然后,又因为这本书,我成功地混入了这个学术圈子,参加研讨会,做调研,编教材,等等等等。

要知道,我其实年纪不大,准确地说是特别年轻,所以,这件因为学习而引发的连锁效应,我自己想想,都觉得挺不可思议的。

4、习惯

好,言归正传,接着讲第四个我今天要分享的内容,就是如何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有两个心法。

第一个心法是,在学习区刻意练习。

大家都知道,学习,有舒适区,有学习区。学习区是让你觉得有挑战的区域。有效练习只发生在学习区。一旦你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该在上面继续花时间,要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

这样做久了,你会发现,“学习”才是你的舒适区。每天要是不来点挑战,没有个进步,你自己都难受。你自己都会不断地去找有挑战的事情做。

我知道,好多课和插坐学院的同学们,大部分都是职场人士。

那么,如果你自己工作很忙,下班以后有很累,没有时间学习,怎么办呢?我的最后一个心法,你可以试一试。

我的体会就是,有些学习,可以变成你每日的习惯。

比如,我现在就每天晚上11点,准时和外教用远程视频的方式学半个小时英语。

为什么晚上11点?因为白天事情多,11点我肯定忙完了。

这样学累吗?一点儿都不累,就跟家人视频聊天一样,成了每日的习惯。不学,还真不习惯。

怎么学?预习和事后整理笔记非常重要,事半功倍。

我现在每天通过半小时的学习,能够纠正2-3个发音问题,积累5个词汇和句子。我有预感,2年后,我会“有如重生”。

再举一个例子,学习其实并不一定要端着课本,健身和通勤也是重要的学习场景。在上下班路上,无论是开车还是挤地铁,都可以听好多课和“得到”的音频课程,也可以看电子书。

我的习惯,是住得离公司比较近,步行一刻钟。这样我就可以省出大把的业余时间,用来健身和学习。我每天会在健身房快走或者蹬椭圆机,交替运动半个小时。

半个小时可以听3个“得到”专栏。如果使用2倍速,可以听5-6个“得到”专栏。可以说是非常高质量高强度的信息输入。

据说百词斩的创始人用的是5倍速听,这就意味着他的信息输入速度,是普通人的5倍。

也就是说,同样的时间下,他的学习效率是我们普通人的5倍。这是一种我无法想象的速度,但是据说,这种速听的能力是可以练习和适应的。通过学习如何学习,我们能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我总共讲了4个部分、15条心法,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1. 学习要立即动手,不要畏难。

2. 找个好教练。跟教练学,比你自己花时间摸索划算。

3. 给自己设立一个大目标。学不动的时候,想一想,你是不是真的很想得到它。

4. 经常想一想,如果你学会了,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5. “二元论”能够帮助你快速建立对一个领域的感觉。具体来说,就是找到两位针锋相对的代表性人物,并且吃透它。

6. 任务拆解。就是对一个大的知识体系进行切分,切分成一次练习就可以完成的任务,然后完成它。

7. 带着问题学,避免目标感丢失。

8. 顺藤摸瓜。如果你喜欢一位作者,可以把他所有的书都买来看一遍。

9.经常性地给自己设立一些研究性小课题。

10. 与这个领域你最倾慕的高手建立连接。

11. 到这个领域的知识圣地去一趟。这个地方的精神气质,会成为你精神气质的一部分。

12.记住关键概念。把一块含义丰富的知识打包,压缩成一个词,存在脑海里。

13.写一篇小文章,或者像我这样把这个知识给别人讲一次。

14. 在学习区刻意练习。一旦你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该在上面继续花时间,要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

15.没有时间学习,不是不学习的借口。因为有些学习,可以变成你每日的习惯。比如,在健身的时候、上下班的时候,听好多课和“得到”。

2019年12月27日 | 发布:zoudecao

发表留言:

相关推荐:

  • 处理问题的10个流程
  • 自我提升的10个好习惯
  • 如何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商业干货?
  • 聊聊「如何学习」
  • 关注德艺志,能收获什么?
  • 怎样才能长期坚持做好一件事
  • 怎么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
  • 思维方式让你与众不同
  • 详解结构性思维:说的清楚、听的明白
  • 所谓成长,就是不断破局
  • 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 看王通讲风水
  • 从菜鸟到总监!成为优秀设计师的10个必备技能
  • 平面设计师必备的十个技能,助你从小白到大师
  • 提高学习力需要从六个方面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