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博客关注设计,提升认知、升级思维和记录生活的博客。

湖北人为什么是广东最多的外省人?

湖北人是除了湖南人之外,在广东最多的外省人了。无论是广州、深圳这种一线城市,还是佛山、东莞、珠海这些周边城市,湖北人的身影都无处不在。这样的情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作为改开前沿的珠三角地区,创造了无数的工作机会,自然也就吸引了无数外省人的到来。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进入广东最方便的无疑是广东毗邻的无数。也就是海南、广西、湖南、江西、福建这五个地方。

只是在80年代早期,海南仍是广东的一个行政区,福建自身条件也不差,因此前往广东找机会的外省人主要以广西、湖南、江西人为主,而隔了一个湖南的湖北,广东对于他们来说还稍微有点远,所以在那个年代去广东的湖北人还不算太多。

改开初期的广东是二三产业的桥头。彼时的二三产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需要大量廉价工人,本地人成本相对较高,因此招工的目标变主要放在了外省人身上。湖北是农业大省,农业大省有个特点就是劳动力过剩,在开放的市场环境里,这种过剩会自发引起劳动力外流。因此,一个需要廉价工人,一个需要工作机会,湖北和广东就这样被连在了一起。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湖北劳动力。那直接在湖北建厂不更好原地解决就业问题,何必千里迢迢去广东?其实并非没有尝试过在湖北建厂,但比起已经形成产业集群、政策配套、资源供给充分的广东,湖北的工厂在利润上要低了不少。这样的结果就是湖北开不了太高的工资,自然招工也更困难。例如湖北黄石的外出务工人数常年高达26万,其中九万人都从事鞋业加工,于是当地。而然的认为,在本地引入全球知名的鞋业代工厂,就能直接消化本地外流人员。结果建厂之后,需要1万来人的工厂只招到了2000多人,一年以后工人也只有7000多人。

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本地鞋厂的工资太低,基本只有外地的一半,更何况外地整体发展情况更好,中和吸引力就远超本地。在历史机缘下,不同的外省人汇集在广东,在各行各业生根发芽。随着狐朋狗友逐渐形成桐乡效应,例如不少广西人是做电子元件的,湖南人很多都在开超市和快印店儿,湖北人则在这个过程中进入了质疑叶,一切都是从城中村开始。在80年代的改开浪潮中,城中村开始兴办集体企业,最初招工都是悠闲本村村民,但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管理不善,效率低下。于是进入到90年代后,这些企业纷纷倒闭,只能靠出租厂房作为。

经济来源这时候接手厂房的还是不是湖北人,而是潮汕人。潮汕人接手后开始涉足制衣业,手下的工人则大多来自湖北。到了2000年,潮汕人转向服装批发,曾经打工的湖北人顶替了上去,成为了制衣厂的老板,然后桐乡找同乡,无论是资金、人力还是社会关系,湖北人渐渐主导了广东制衣业的走向。在广州,从原材料供应端的中大布匹市场到生产端D。海珠区鹭江、康乐等城中村里数以万计的制衣厂,再到销售端的沙河、白马、13行,这三大服装批发市场,湖北人占到了几十万之多,其中仅荆州、仙桃、天门的湖北人就多达5.2万。

毫不夸张的说,湖北人几乎撑起了广东之一业的半壁江山,如果再加上配套的餐馆、零售等行业,湖北人更是不计其数。不得不提的还有湖北村,比如广东中山的大陈村上市。世纪90年代,只有3600多人湖北人过来做小家电后迅速聚集了700多家企业,算上工人,一共有三四万湖北人在此扎堆。

进入新世纪后,湖北武汉作为全国有名的高校城市,培养了大量高学历人才,而武汉自身的容量有限,因此每年又有源源不断的年轻毕业生前往广东发展。2009年武广高铁开通,湖北和广东的距离障碍进一步得到削减。人前往广东愈发便捷。如今,对于湖北人来说,广东俨然已是第二故乡。

2022年11月20日 | 发布:zoudecao

发表留言:

相关推荐:

  • 陶瓷餐具的制作工艺及等级划分
  • 陶瓷餐具的种类和特点
  • P2P归零、长租暴雷,背后的逻辑
  • 生活中你有哪些观人术?
  • 看金融变革的演进路径
  • 银行离职人员都去哪儿了呢?
  • 庞氏百年,别来无恙
  • 说说广深关系
  • 证券公司的失业潮来了
  • 可以当老婆的机器人
  • 只有改变才能重生(鹰的重生)
  • 苛捐杂税知多少?
  • 十年,你还记得这些网络流行语吗?
  • 互联网都发生了啥?科技新闻聚合阅读
  • 药品零售业未来已来之医药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