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错觉与正能量
【小二说】正所谓“久会而成习,久合而成惯,久应而成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其实也是一种错觉,我们言行也经常受错觉支配,更要命的是我们的判断也受到错觉的干扰。周四的晚上,吴老倒是要为大家讲讲"错觉"为什么是有用的。除此之外,今天小二专门还挑选了一篇外媒Salon网站的专栏,谈谈最近沸沸扬扬的朱莉双乳切除手术事件,巧合的是,作家Maria的观点与我们吴老的刚好唱反调,错觉到底有没有用,看完你就知道了!
文|21CBR发行人 吴伯凡
每次走进电梯,按完楼层的按钮后,我总会习惯性地按一下关门按钮。有时候,门马上就关上,有时候,按完过好几秒钟门才关。时间长了,我开始怀疑电梯关门键是个摆设,它总是有自己的节奏,我按不按门都会关上。这个怀疑前不久在与一个懂行的朋友的交谈中得到了证实。他告诉我,为了保证电梯的安全性,电梯运行尽可能把人为操作的空间降到最低,大多数电梯的门都是自动关上的,但为了给人造成可控的错觉,电梯都有一个关门键。
让事情可控是一种隐秘而顽固的需求。它给我们提供了某种安全感。一旦控制权旁落,我们就会体会到一种任人摆布、任人宰割的感觉,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反抗和摆脱这种状况。反过来,一旦我们感觉到结果是由我们掌握(哪怕是部分掌握)的,我们就会安心,也会表现得大度和沉稳,哪怕结果与我们的行为和努力其实并无关系。控制着我们的人知道,控制很可能激起我们的反弹,但又决不肯放弃控制权,于是给我们制造“自己做主”的感觉就成了明智而有效的恩赐。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心理学家把两批人分别关进两间音响室里,测试他们对噪音的忍受的程度。两间音响室唯一的区别是:A室有一个红色按钮,B室没有。心理学家事先告诉受试者,他会不断加强噪音的强度,并悄悄告诉A室的人,如果噪音大到他们不能忍受,就可以按那个红色按钮。他没有告诉他们的是,那个按钮其实是假的,不管用。测试的结果是,A室的人忍受噪音的强度要大大高于B室。这足以表明,可控的错觉能够明显提高人们忍受痛苦的程度。
借用当前流行的说法,面对同样的痛苦和折磨,A室的人比B室的人有更多的“正能量”,或者说B室的人有更多的“负能量”。
管理上的授权有两重效应。一是当权力下放后,下属更能发挥主动性,沟通和执行的效率会相应提高;二是下属如果有“操之在我”的感觉,他们与上司的对立情绪会明显减少,即使出了麻烦和乱子,相互抱怨、指责、拆台的现象会明显减少,和谐的组织氛围会反过来促进组织的协作能力,让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大大提高。
通过制造可控错觉来增加能动性、参与性和认同感,并不限于组织内部。
“众包”是网络环境下一种新的研发模式和生产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生产模式。汇聚群体智慧,在非正式组织的状态下实行大规模协作,能够完成正式的组织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已经成为不少人的共识,维基百科就是强有力的证据。值得注意的是,“维基”、“众包”也是一种营销方式和声誉管理方式。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以部分的控制权、决定权置换主动性、参与性和包容性。
当你把品牌、舆论和声誉的控制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的时候,你也在不知不觉中把公众和客户的防范意识,抵触、挑剔、对立的情绪聚焦在自己身上。在这种氛围下,“你可以保持沉默,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对你不利并作为呈堂证供”。
反过来,你把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品牌和声誉的塑造的决定权和参与权,部分地让渡给公众和消费者,你就无意中降低了你的声誉风险。众包,既可能给你带来直接的研发和生产收益,更可能明显地减少有可能给你的品牌和声誉带来巨大危害的负面能量的攻击,换言之,有可能增加来自于公众和消费者的“正能量”的支持。
退一大步说,即使你不能实质性地给予消费者控制权,你也可以通过给消费者营造某种“操之在我”的错觉,来降低市场上随时可能泛起的“负能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