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设计,提升认知、升级思维和记录生活的博客。

怎样评价朱元璋?

前几天在看胡军主演的历史剧《朱元璋》,最近在看《汉武大帝》,两代帝王,看影视剧,品帝王之术。于是博主在网上找了些评论文章看了看。选载如下:

------------------------------------------------------------------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1601d10100d767.html

   最近看一部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陈宝国演的。这让我想起陈宝国演的另一部历史剧《汉武大帝》。从片名就可以看出对两位帝王的评价,汉武帝是中华杰出帝王的典范,而朱元璋只不过是个传奇皇帝,为什么不叫《洪武大帝》?

    对比一下2位帝王,先论功业。汉武帝独尊儒术,北击匈奴,通西域,定南越可以说奠定了日后中华版图的基础,但是汉武帝不是开国之君,而且他的这些功业多是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所以尚不能完全体现汉武帝的个人能力。

    而朱元璋“以英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拯华夏之民于蒙元铁蹄之下;廓清禹域,豪杰景从,使亿兆黎元重闻孔孟文教之声”,朱元璋的江山是真刀真枪干下来的,虽然出身最低贱,但得国最正。朱元璋那个时代北方游牧民族已经占领幽云十六州400余年,读过宋史的都会对北方政权的强悍而扼腕。朱元璋之前有无数英雄试图收复幽云和恢复华夏,但都失败了,他们一个个都如雷贯耳柴荣,赵匡胤,赵光义,岳飞,韩世忠,张浚,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等。北方政权几乎成了汉人王朝的噩梦,几乎没有北伐成功的。但这些以前不敢想的功绩都被朱元璋完成了,而且打的蒙古铁蹄流窜到大漠,再掀不起大浪。朱元璋用兵如神,手下也猛将如云,随便列几个:徐达,常遇春,冯胜,傅友德,朱文忠,朱文正,汤和,邓愈,沐英,蓝玉等等,这些名字令蒙元闻风丧胆,完成了柴荣,赵匡胤等未完成事业。

    朱元璋在文化方面也建树颇丰,在华夏大地被蒙元统治近百年后,尽恢复了华夏的文化,风俗,官制,客观的评价,如果没有朱元璋,中华民族的文化能否延续至今也是个疑问。这方面不多言。

   但是回想明朝这些功臣的下场,又令人遗憾乃至不寒而栗。除了汤和和沐英外皆未得善终,比起刘邦,这位朱皇帝阴狠多了,不但杀尽武将,连文臣也不放过,很多都是被整族整族的诛灭。在他死前,把未来能威胁他朱明王朝哪怕一点点萌芽都给扼杀了,朱元璋还大兴文字狱设锦衣卫搞特务统治,同时改变不了赵宋以来刑不上士大夫的惯例,对儒生士大夫从人格上加以摧残。

   提起明君,常流传君明臣贤的典故,如刘秀,李世民都用于纳谏,给人以明君印象。而类似的事绝不可能发生在朱元璋身上,朱元璋性格暴戾,晚年更是变态的嗜杀,朝中几无人敢逆他意,那种恐怖的气氛至今读后令人颤栗。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和他老子一个德性,多疑嗜杀。直到明仁宗上台,才逐渐改变那种肃杀的氛围,仁宗在位不到一年,但拨乱反正,善不胜书,明史赞之为仁君,其实明仁宗是和朱元璋父子相比算仁义的,比起真正的仁德皇帝宋仁宗,宋孝宗差的远。

   朱元璋的功业可堪为古今帝王第一,但其阴恨暴戾,极端独裁令人寒栗。在现代越是发展,人们就越容易忽视其救民于蒙古铁蹄的伟大功业,而对其独裁屠杀记忆犹新。不能不说是朱元璋的遗憾,这和毛泽东是不是有点像呢?所有开篇提到的片名叫传奇皇帝朱元璋还是合适的。能称得上大帝的除了功绩,还要有伟大的人格魅力,秦始皇,汉武帝也杀人如麻,但是却和朱元璋的变态嗜杀不同。汉武帝,唐太宗都具备指引民族航向的伟大人格,而阴险在朱元璋显然不具备。所有后人称朱元璋叫朱皇帝,而不是洪武大帝。
------------------------------------------------------------------

来源:百度问答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人。
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乡后不久,由小时的玩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只队伍的控制权。 朱元璋并不满足以得的地盘,他要大占宏图就要有稳定的根据地,这样南京(集庆)就走入了他的视线。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同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良、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他在南京外围大败陈友亮,鄱阳湖血战彻底击溃比自己强大的陈友亮军团,消灭浙江的张士诚,沈杀韩林儿,派徐达、常遇春北伐。逐个消灭了各个势力,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将元顺帝赶出北京。

建国后,他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他废除丞相,实行六部制,改御史台为督察院,实行卫所制,使武将与兵权分离,设立锦衣卫,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洪武时期的功臣除了耿并文等少数几个外,其余全部被杀。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人,朱元璋晚年的蓝玉案又牵连了一万五千人。以至于到了靖难之役南京朝廷竟无将可派,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杀功臣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于南京,在位31年,终年71岁。

汉高祖刘邦的评论
刘邦凭借一支只有百余人的队伍起家,最后击败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政治对手,夺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其间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由败转胜的漫长的道路。这条成功的道路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宁斗智,不能斗力”,从而改变了秦汉之际的历史面貌。它更多地表明:战争就是争民心,争人才,争后勤,争策略……不是只凭借勇力就能解决问题的。

汉光武帝刘秀评论
汉光武帝刘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有大度。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在昆阳之战中,他知人善任,中兴二十八将大都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他对待臣僚“开心见诚”,不念旧恶,但赏罚严明,虽仇必赏,虽亲必罚,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鲔。

光武在战争中所以能够克敌制胜,还在于他注意讲求策略,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他在统一战争中,善于采用政治攻势,如宣布释放奴婢、刑徒,减免赋税刑法,用以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势力。他还注意整饬军纪。早在他担任更始政权的将军时就注意约束部下遵守军纪,这就有利于取得更多的支持。

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汉书》作者范晔论曰:“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马光也说:“帝每旦视朝,日昃乃罢……虽以征伐济大业,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进文吏,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故能恢复前烈,身致太平。”他们对于光武帝在统一全国后的政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虽因迷信图谶,宣布图谶于天下;贬逐了桓谭、冯衍等直言敢谏之士,有拒谏之失;但大体说来尚能始终保持谨慎,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在封建帝王中还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这些评论,对于评价汉光武帝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世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评光武帝说:“这个以南阳豪强为主体的刘秀军,在政治上有优势,在军事上有谋略,再加上禁止虏掠,争取民心,这就决定了它的必然胜利。刘秀既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自然是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但是他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他在推倒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割据的战争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

来源:http://www.zhuyuanzhang.net/evaluation.html

朱元璋的历史评价:

朱元璋传中较真实地描写了朱元璋年轻时候的苦难生活,分析了他走上了农民革命战争道路的历程,并对他成了明皇朝的开国皇帝之后的种种表现作了实事求是而又比较辩证的分析。

其一,关于防止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当时朱元璋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急速医治历经劫难的社会创伤。朱元璋采取减免赋税,清丈田亩,与民屯田,开垦荒地,以及兴修水利等措施,促使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他下令在他所控制的地区,凡桑、麻、谷、粟、税粮、徭役,免征三年。

朱元璋防止群众造反的另一措施,就是下令取缔一切邪教,特别是白莲社、大明教和弥勒教。认为这些都是“左道惑众”,为首者斩。吴晗指出:朱元璋这样做,是因为元末农民起义所标榜的就是“明王出世”、“弥勒降生”,朱元璋深知这类预言富有鼓动性。他本人就是尊奉明教和弥勒教获得成功的,因而也决不允许别人利用这种形式来影响他的统治。有人指责朱元璋背叛白莲教,吴晗却认为,明封建王朝用严刑取缔,压制秘密宗教,目的是维护、巩固明封建王朝的统治。也就是说,朱元璋取缔邪教是无可非议的,是巩固政权的需要。

其二,关于朱元璋调整地主阶级内部矛盾的措施。吴晗认为,地主对封建统治集团和农民来说是有两面性的。一面是他们拥护当前的统治,倚靠皇朝的威力,保身立业。朱元璋让户部保荐交租多的地主,任命为官员,粮长。一面又指责富民多豪强,欺凌小民,武断乡曲,人受其害。他把一部分地主迁到京都,削弱地主在各地方的势力。同时,通过田地和户口的普查,制定了鱼鳞图册和黄册,颁布了租税和徭役制度。大量漏落的田地户口通过登记固定下来,皇朝从而增加了人力物力,稳定和巩固了统治的经济基础。

其三,关于朱元璋采取的“以猛治国”的方针。为了巩固政权、循正吏治,朱元璋采取“以猛治国”的方针,来加强中央集权。他对贪官污吏采取严刑惩治的办法。他说,过去在民间,见官不恤民,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立法禁,对“官吏贪污蠹害百姓的,决不宽恕。”他认为,“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为此,制定了很严厉的法律。朱元璋痛斥这些贪官是害民之奸,甚如虎狼。

其四,关于朱元璋大搞封建集权的作法。除了建立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外,朱元璋采取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废除丞相制度。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杀了权倾一时的宰相胡惟庸,并借此下令取消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编后记

采编:ZOUDECAO(微信/QQ:82075451) E_mail: zdco@qq.com

感谢作者辛苦原创!部分文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可以点击一键转发,分享给我们身边喜欢的朋友。因为分享,所以快乐。

本文来自 德艺志 转载请注明;

本文地址:http://www.zoudecao.net/post/686.html。

Tags:

发布: zoudecao 分类: 乐于分享 浏览: 1065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