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设计,提升认知、升级思维和记录生活的博客。

找到自己,才会自由

 

1

非洲有个布希族,将饥饿分成两种,第一种是肚饿,第二种是灵魂饥饿。肚子饿了,要吃东西;灵魂饿了,得寻找活着的意义。

在《饥饿的灵魂》里,查尔斯·汉迪谈到,“组织对社会的影响令我感到担忧。我认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为周遭的事情感到困惑。我们好像比从前更努力地工作,并且物质上也更宽裕,但我们却越来越不快乐。”

想想看,某个下雨天,你走进了一家咖啡屋,坐在落地窗前,看着窗外的行人来来往往,听着优美婉转的音乐,品尝着香醇的拿铁,相信你的嘴角在此刻是微笑的。

再切换一种场景,你在一间廉租房里,空间狭小,光线暗淡,墙壁斑驳,满屋什物,此刻的你机械地动作着,仿佛进入巨大虚空,孤独占据了一切。

牢笼似的房间,困兽般的你,同前面咖啡馆里的甜美调调判若云泥,这就是底层青年的困境。

挣不开,解不脱,逃不得,这群人整日沉醉的幻想便是终有一天成为自由人。


2

下雨天的时候,我总会琢磨为什么咖啡屋会让那么多人心心念念?后来发现,咖啡屋、美食店、小客栈……这类词的梦想指数很高:

迷人的环境,流动的人群,自由的空间以及足够的收入。这意味着有点钱,够自由的灵魂闹腾;有点闲,能慢下来享受美好的过程;有趣,能认识不同轨迹的朋友。

以上的描述让你联想到什么?是的,就是让人心心念念的自由人。

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自由职业者。

“自由”两个字,对人来说,各有不同。有人觉得呆在一处,每天睡够8小时是自由;有人觉得不用坐班,来如自如办公是自由;有人觉得以梦为马,漂泊一生、了无牵挂叫自由。

每个人对理想工作生活模式的向往是如此不同,竟难以给“自由职业者”画出一个统一的图谱。

从身无分文的无业游民,到年入几千万的自媒体人,都可以称自己为“自由职业者”。

3

对于自由职业者来说,“自由职业”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自由。

高木直子在《一个人在东京》里,详细地描述过一个单身自由插画师的日常,遇到的困难随处瓦解着她的生活,自由职业面临的艰辛一言难尽。

当你“自由”时,时间仿佛手里捏着一块柔软的面团,要怎么切分,怎么整形都是未知数。对于一个刚入行的 green hand来说,那种黏糊糊湿腻腻的感觉的确让人手足无措。

你还需要忍受创作不出的便秘感,创作出来但没有市场,有市场但跟自己的想法不符合的挫败感。

要么孤独,要么奔跑。

有人一个月宅在家,房间就像一座孤岛,跟世界仅有的联系就是外卖与快递。有人一个月坐十几趟高铁,连做梦都在赶飞机赶火车,梦到自己急冲冲地穿过一道又一道门。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讲到,当人们变得更自由的时候会变得焦虑和无所适从,会甘心交出自己的自由,希望归属于一个强大的权威,让身处精神与身份孤独的自己在一种从属关系中找到安全感。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人越自由,他就感到越不安。

自由职业者在专业术语里叫自雇人士,就是说一个人好像什么都得会,会拍照、会ps,会营销、会写作……因为你是自己雇用自己。

4

纪伯伦说,自由是人类枷锁中最粗的一条。

也许在互联网经济浪潮中,不会被某一个公司或者职场绑架的个人才是自由的。

就像古典说的,“这种自由并不是说在某个公司上班,而是指我在公司内并不会被公司绑定,因为我的能力可以在很多领域、行业和企业内迁移,所以并不会被公司绑架,也不会被时间绑架。”

是不是等于拥有一项自己擅长的技能?靠着这项可以养活自己一辈子玩转各种体验不同的生活和工作,让自己有资本可以不长时间的仅从事一项工作。

是的,这个时代似乎在告诉我们自由职业者先要职业,然后才自由。

社会提供了大量由兴趣连接的社交工具,他们中看似不经意为自己解绑成为自由职业者,但解绑前他们其实已经积累了一些资源、人脉、平台,这让他们容易产生连接并实现合作。

回望那些能握住自由职业者理想生活的人,他们有放荡不羁的才华,随时接受挑战的勇气,平衡生活棱棱角角的能力,推销自我标签给别人的决心。

5

不甘做一颗流水线上的螺丝钉,那么你就要成为一台发动机,并且把电源动力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意味你需要从始自终自主驱动做一个完整的项目,在真正做到之前,也许你可以尝试一下一下玩法:

时不时地逃离安全区,在小范围内冒冒险。这样的你既不会感觉很不安,还能看见不一样的自己,收获一些惊喜。

不要放下好奇心,“世界很美很有趣”会持续地驱动你前往下一站,激发你的无限潜力,白日梦并不只有梦。

当你持续输入对这个世界思考时,请让你的身体配合你,落下太多,行动便无法跟上你的深度。

你还得拉条小链子把自己的资源和优势整成一个小圈,这个小圈除了输出业务,还能缓解你的的孤独及社交狭窄。

为了维护你的自由,你需要自律,规律的作息,稳定的生活状态,保证你不会从自由中挂掉。

最后,你得明白有时间不代表有自由,工作忙也不代表自由丧失,无论什么时候,找到自己,才会自由。

 

编后记

采编:ZOUDECAO(微信/QQ:82075451) E_mail: zdco@qq.com

感谢作者辛苦原创!部分文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可以点击一键转发,分享给我们身边喜欢的朋友。因为分享,所以快乐。

本文来自 德艺志 转载请注明;

本文地址:http://www.zoudecao.net/post/1735.html。

Tags: 观点

发布: zoudecao 分类: 能力提升 浏览: 233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