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设计,提升认知、升级思维和记录生活的博客。

140106(一)串串门、送送礼、喝喝茶、聊聊天

乐跑

晨跑,6点半出发,跑了一个小时,5.5公里。继续超越状态,一大早就流了一身臭汗。在微信听老大讲7点40在公司汇合去吃早餐,那个时候还在锦绣大饭店对面的江边,刚结束5.5公里;看到消息又来了一次冲刺跑,8分钟跑到公司,现在想想,看来还是有潜力没爆发出来哈。

继续保持这样的状态,10公里不成问题!

特色早餐,粿汁!虽然对咱不算新鲜了,但是还是称的上美味,发现最近晨跑之后,早餐胃口特别大。两大盘肉,五个人三下五去二就搞定了。

吃完早餐,兵分两路;一路到揭阳药监局提交GSP验收的资料(最近普宁公司忙着验证GSP,忙的热火朝天);另外一路,我和老大给前辈同行串门。每次回来,这估计是老大约定俗成的行程安排,无论是前辈、同行、还是岳父岳母,都会提着礼物登门汇报事业进展;第一个拜访的引老大进入医药圈的一个长辈,现在经营着一家小诊所,来带诊所八点多钟门还没开,隔壁是个茶庄;几句问号和寒暄之后,做到茶庄里面和老板聊了起来。

聊聊功夫茶

潮汕特色,登门喝茶。刚好我们手里提了几盒炒茶,聊着聊着,就开始PK茶叶品质了;泡了两种茶,一种是两百多块一斤的茶叶,一种是四五十元一斤,起初没和我讲哪种是贵的茶,说先喝一喝,比较一下什么感觉,我算的上是个茶盲,不会品茶。他们讲潮汕话,咱也听不懂,反正感觉讲的应该就是交流哪个地方的茶,什么价位之类的话题吧。

老板沏茶的功夫了得,三两下,两种茶“二”字摆开,六杯茶就到位了,开品!

一种茶色泽浑厚,入口略有涩味;另外一种色泽明亮,闻之清香扑鼻、入喉甘甜、引人回味。比较的一喝,立马明了,果非徒有虚名的炒茶。

关于功夫茶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聊到茶,顺便百科一下潮汕“茶艺”。
标准的工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下文讲的更细一些。潮汕工夫茶一般主客四人却只有三个杯子,潮汕人有“茶三酒四”之说,之所以四个人只有三个杯子是为体现潮汕人礼让精神。冲泡由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三个茶杯并围一起,形成一个“品”字,凸显潮人重品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三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三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三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品茶的“品”字是由三个“口”组成的,所以喝茶要分成三口,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直至充分体验到茶香,才能落肚。
功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潮州功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或称“八步法”。
治器——冲茶前的准备工作,从起火到烧开水,冲烫茶具;
纳茶——将茶叶分粗细后,分别把茶叶装入茶壶,粗者置于底、中者置于中、细者置于上,茶叶不可装得太满,仅七八成即可;
候茶——讲究煮水,以“蟹眼水”为度,如苏东坡所说,“蟹眼已过鱼眼生”,初沸的水冲茶最好;
冲点——讲究“高冲”、开水从茶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茶叶冲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冲坏;
刮沫——冲茶时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壶盖刮去,然后把茶壶盖好;
淋罐——茶壶盖好后,即用开水冲淋壶盖,既可冲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壶外加热;
烫杯——在筛茶前,先烫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温,茶不易凉,也能使茶生香;
筛茶——讲究“低筛”,这是潮州功夫茶的特有筛茶方法,把茶壶嘴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然后如“关公巡城”般地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地筛洒在各个杯中,不能一次注满一杯,以示“一视同仁”,但一壶茶却必须循环筛酒以至于尽,即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潮州功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功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学泡茶、品茶、咱也附庸风雅一回。几杯茶下肚,隔壁要约见的长辈也开门了,换到隔壁,继续喝茶。

有句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作为一个创业者而言,引领其进入一个行业的人,是终身难忘的,从老大身上看到的是懂的感恩的行为。听说这位引路人老大拜为干爸,事业的启蒙恩泽如再生父母;我们在人生成长的历程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合适的时机遇到合适的人,有些是我们生命长河中的匆匆过客,而有些却是我们的贵人,得贵人相助,少走很多弯路。

06年底,我的贵人——江总(梅州的湖北老乡);学生物工程的人,稀里糊涂的进入了医药圈、后来还稀里糊涂的学会了做网站,更重要的是在其引荐之下,让我遇到了一个发挥的舞台。这几年,联系的少了好多,也就是在特殊节假的时候电话问候一下;和老大相比,惭愧之至哈。

看准一个人的为人,不带目的的、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或许是一种福德吧。

送礼

Q7出行,后备箱总是满满的礼物,比如红酒、茶叶、潮汕特产、出差时的地方特产等等。送礼,越来越感觉已经成为了一种企业家文化;接触的老板不少,发觉礼物在商场上的作用真是举足轻重。大到价值几千上万,少到几十或几块,更多的是一种心意。

上午去拜访一投资公司罗总,我们是拎着茶叶红酒进去的,离开是拿着茶叶挂历出来的,罗总还派人开车送回来,不得不让我感叹一些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还是做人成功。

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这样的——人品是最高学历。太精辟了!一个做人不成功的人,做事想成功都难。

晚上返回广州,老大中大MBA的同学聚会,咱们沾光,又腐败了一回。班长开的餐饮店——张记清补羊肉汤,味道很棒。

饭罢,给MBA的同学人头分礼物——炒茶和黑橄榄。而且送礼有绝招,特产配高档外包装,绝对拿的出手。

仅仅从送礼文化来讲,潮汕老板的商道交往秘诀可见一斑。

所见所闻所感,不呆在办公室的日子,说忙不忙,说闲不闲,到处串串门、送送礼、喝喝茶、聊聊天,就这么简单......而这些仅仅只是把本质覆盖这的表面而已,多少人能看懂哩?!
 

编后记

采编:ZOUDECAO(微信/QQ:82075451) E_mail: zdco@qq.com

感谢作者辛苦原创!部分文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可以点击一键转发,分享给我们身边喜欢的朋友。因为分享,所以快乐。

本文来自 德艺志 转载请注明;

本文地址:http://www.zoudecao.net/post/1022.html。

Tags: 随笔

发布: zoudecao 分类: 乐于分享 浏览: 1222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