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设计,提升认知、升级思维和记录生活的博客。

002《精进:如何成为很厉害的人》

经常浏览知乎的读者,大都会知道采铜,他在知乎上写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答案,去年他把知乎上几百个答案,重新梳理整合并延伸写了成了一本《精进:如何成为很厉害的人》,这本书一共只有七章,每一章讨论一个问题,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每个方向的内容都很有启发性。
 
 

 
采铜本人是心理学专业出身,书写的也很有特色,在理论和实用性上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用很通俗的话把一些理论方面的说很易懂并提出了不少很接地气的实用方法。国内心智成长方面的好书很少,这本书的质量可以跟刘末鹏的《暗时间》和李笑来《跟时间成为朋友》相提并论,大家要是以前看过那两本书觉得不错,也推荐去阅读这本书。
书中启发性的观点随处可见,非常值得反复多次进行阅读,摘录几点跟大家分享一下:

 
选择

 

 
其中一章是谈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做重大选择时,应该从终极问题出发,以人生最高目标作为第一原则。TED上有个视频叫:How to make hard choices,演讲者是 Ruth Chang,她在里面提到做出选择时,就是找出说服自己的理由,想想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比较外界的因素,确实更为有效。有很多时候,选择之所以艰难,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从自身找原因去做出选择更有效。
借用哲学家朱莉安的一句话:只有尊重你放弃的选项,才能让你选择的选项变得更有价值。 做选择时就是进行价值观的衡量,应该完全遵从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愿意选择的选项。
在很多情况下,经常会在一些选择中面临二选一,比如学生要毕业时会在考研还是去找工作之中做出决定,谈恋爱时进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考虑应该跟另一半结婚还是分手,书中也谈到这个问题,当你面临两个极端选择时,第一步就是要学会不信任“是或否”式决定。你可能正在陷入了思维狭隘的误区。需要跳出当前的思维方式,试着去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可以去寻找两个选择之间的连接点把能力连接起来?用六顶思维帽来评估自己的误区和其它可能,试着做出一些创造性的改造,总之,永远不要放弃寻找第三选项,因为最好的选择,往往来自在更高目标指引下的我们的创造。

 
哪怕会对一些重大选择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并也不代表你的人生就毁灭了,当你把时间放到一生来看,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等过上一段时间新的选择也可能会颠覆原先那个关键的选择,选择本来也是可以被修正、被重塑的。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或特质是永远不会改变,只要你能坚持自己的目标,虽然走的是另一条路但最终都会带着你走向同一个目的地。

 
即刻行动

 

 
在微信上发起过一个活动叫100天行动,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通过在100天内聚焦在一个目标是,每天坚持下去,最终培养成习惯。这个活动目前有数十万人参加,其中一个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读者在加入这个活动时,经常考虑太多的问题,比如选择练字做为目标,然后就考虑应该练什么字帖,选什么笔,安排在什么时间,总想等到所有条件都合适或自己完全准备好才会开始,而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基本上都会拖延很长时间没有开始,当你要去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并且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最好的办法就直接开始去做。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就象刚才提到的练字,只要开始写上几天字,然后定期做一些总结和回顾,慢慢的就能找到符合自己的方法并且坚持下去。
当你在行动之后总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但只要问题开始细化之后,就比较容易去解决。但如果你总是想准备好之后再去行动,那么你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

 
从工作的核心区开始

 
一个任务可以象三明治一样分解来不同的类型和区域,对于我们所面临任务来说,绝大多数任务都有一个至关重要、通常也是最棘手的部分,这个部分需要我们集中精力、非常专注地进行思考,然后将其破解。一旦这个部分被完成,那么这个任务就已经完成了大半,余下的就是一些支持性的、补充性的工作。
书中用做PPT来举例:领导让你做一个PPT,你第一步准备做什么?是先挑一个漂亮的主题模板吗?不是。是马上去百度谷歌查资料吗?也不是。正确的答案是:设计 PPT 的架构。即你要分析你的受众,他们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以及兴趣点、关注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你的内容以及展现内容的顺序,先讲什么,占比多少,再讲什么,占比多少,以及讲的时候采取什么风格、策略,然后 PPT 的架构就出来了。
当你面临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的时候,直接把任务切片,找出工作的核心区,然后开始调整自己的状态、安排时间、环境,可以使用番茄工作法,利用专注不受干扰的、能纯粹跳脱出来思考的、能达至“心流”状态把最关键的“核心区”搞定,这个任务会比较容易被攻克。

 
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
人的大脑在对不同认知类型进行切换时,需要重新进行调整,如在写书时可以分为文字、图片、排版,如果按常规方式进行,一边文字一边排版,然后遇到配图的地方,在找图,这样的效率就很低,但你把任务按类型进行分解分为文字、插图和排版,写文字的时候就一路往下写,对于需要插图的地方,只是记下位置标记和特征要点,待到一整章写完后,才返回去加上插图。最后再排版,但PS处理图片中的图层一次进行分层操作,效率就很会提高很多
在处理多项任务的场景中。比如你现在有两个任务要做,一个是写一个 Word 文档,另一个是做一个PPT,常规的做法是先把其中一个做完再做另一个,或者其中一个先做。一部分再换到另一个。而图层工作法可以这么做,把 Word 任务分解为Word 文字、 Word 图示、Word 排版三部分,把 PPT 分解为 PPT 文字、PPT 图示、PPT 排版三部分。然后将相同认知类型的工作组合在一起,处理的效率就会大大加快。

 
“图层工作法”是完成一个复杂作品或者复杂项目的基础,甚至可能是最有效的战术,而对于习惯于制作简单作品的我们来说,它也是帮助我们迈向更高行动能力的一架梯子。正如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所说:“写一篇好散文要经过三个台阶,一个是音乐的,这时它被构思;一个是建筑的,这时它被搭建起来;最后一个是纺织的,这时它被织成。”
总结
这本书的写作方式正好符合西蒙·斯涅克提出的黄金圈法则,先讲为什么,然后去谈何做,书中还会在每一章的小结时给出你应该怎样去行动的具体建议, 非常容易的让读者接受书中的观点并开始结合自己的当前情况去行动,期待能这本书能让你在生活中创造出新的可能性,最终让你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编后记

采编:ZOUDECAO(微信/QQ:82075451) E_mail: zdco@qq.com

感谢作者辛苦原创!部分文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可以点击一键转发,分享给我们身边喜欢的朋友。因为分享,所以快乐。

本文来自 德艺志 转载请注明;

本文地址:http://www.zoudecao.net/post/1381.html。

Tags: 读书笔记

发布: zoudecao 分类: 博览群书 浏览: 386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