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记生活》:歌德的“精神修炼”
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少年维特的烦恼》让他开始享誉世界文坛。书中少年维特的忧郁、绝望也有着歌德青年时期的影子,打下了他的思想感情的烙印。
在书中,少年维特的命运走向了死亡。而在现实中,对歌德来说,生活就是保持积极的状态,就是在当下采取行动。歌德以古人为典范,认为应该活在当下,捕捉每一刻的幸福,而不是迷失在对过去或者未来的浪漫感伤中。他针对“勿忘死亡”、“思考死亡”的思想,提出“别忘记生活”。
“对生命和世界说是”
——关于歌德你应该看看这本来自皮埃尔·阿多的《别忘记生活》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来源于书啦圈(ID:shulaquan)
书啦圈——靠谱的人推荐靠谱的书
歌德画像(歌德多部作品中都表达出“为他人服务,以实现自我的价值”的思想。皮埃尔·阿多对此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于自己的观点之中。)
在你带着好奇心打开此书,并对目录中那深奥的词眼生出犹如面对古代文献一般的懵逼之后,作者会在前言中淡定地告诉你,他喜爱歌德,这本书就是为了将他对歌德的认识进行汇总而创作的。
但对歌德这样一位伟大作家的分析已汗牛充栋,要独辟蹊径,没有高超的能力与天赋是难以完成的——作者做到了,他将目光投向了“精神修炼”与“俯视的目光”等这些看起来无比模糊与难以理解的主题上,做出了精辟而令人钦佩的分析,为开阔读者的视野做出了了不起的尝试。
书籍简要介绍
作品以歌德其人及其作品为主,试图阐释古代哲学中存在的精神修炼传统与历史。第一章主要围绕《浮士德》中的浮士德与海伦之间的对话追溯歌德思想中精神修炼的成分。第二章通过对“俯视的目光”的分析来阐明其背后的哲学意义。第三章对歌德的诗歌《原辞》进行了评注,进一步扩展歌德“精神修炼”中的“希望”思想。最后一章回顾了全书内容,并提出主要观点,同时对尼采哲学中的歌德传统做了稍微的拓展。
编辑点评
1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
当国人谈到皮埃尔·阿多时,总是谈到他是福柯最为欣赏的哲学家,这往往使人在潜意识中断定了前者在后者面前的学徒姿态,可事实上他比福柯要大四岁,而且与福柯的结构主义创作相去甚远。皮埃尔·阿多的作品对于同时代的读者来说,更彰显出一种对生活的亲近与理想主义。
然而国内对皮埃尔·阿多的译介并不多,目前最为常见的一是《伊西斯的面纱》,另一个就是《别忘记生活》。如果说《伊西斯的面纱》流露出一种理论的晦涩之感而让人难以理解,那么《别忘记生活》则更为直白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哲学并不仅仅是一种言语和写作,还在于集体的、社会的行动。”
“别忘记生活”(Memento vivere)本是歌德针对“沉思死亡”(Memento mori)提出的,在歌德看来,“别忘记生活”意味着不要忘记你的任务,你应该完成为他人服务的任务(这恰恰也是歌德许多作品中的主旨之一)。但除了此种层面之外,我们也能发现另外的意义。
歌德与席勒
歌德曾在给席勒的信中强调,快乐就是唯一的真实,也是现实给予的全部内容。在与埃克曼的对话中,歌德则表现出生活中存在的神性,他说:“我们生活在神性之中,在神性之中运动,并且存在于神性之中”。埃克曼认为歌德非常倾向把定论延伸到一种泛神论的意义,在这个时候,就如作者所说,“别忘记生活”就意味着在一种神性的活动中,在一种真实的快乐中,我们才得以“生活,运动和存在”。这种对生活及其方式的认识构成了皮埃尔·阿多哲学中十分重要的成分。
2重审古代传统
皮埃尔·阿多的作品对他所处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来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虽然他常被人称为文献学家,但他的作品却完全不是为掉书袋而作。《别忘记生活》属于作者“非同寻常的意义”的代表作。据作者所言,此书“自始至终所表达的是歌德对生命的殷切爱意”,但事实上不仅于此,我们还可以看到皮埃尔·阿多由诸多古代文献的分析中所整理出的一套自成一家的观念甚至理论。
与同时代结构主义盛行的潮流保持距离,皮埃尔·阿多本可以在古代文献与历史考察中完成施特劳斯一般的成就,但他的良心要求他看到不仅仅作为一种理论的知识。也许是出于对于哲学的这一独特认识,他写下了《别忘记生活》,就如同它的名字一般,作者在试图通过歌德说过的这句话及歌德本人,来阐述自己对于哲学与存在的感悟,希望人们不要忘记生活本身所带来的存在层面的快乐。并将这种感悟被写成了一系列系统的学说。
皮埃尔将目光放在了古代传统中足以支撑自己理论的内容上,在对“精神修炼”这一传统的探索中,他发现精神修炼不仅仅具备常人所认为的宗教内涵,它更多是关于“智能或者想象或者意愿”的行动。他们具有目的性,而靠着这些目的性,人才通过实践获得了改变。如书中所说,“精神修炼”不是对于知识的掌握,而是为了发展自我,改变认知。
3存在于此的快乐
作者认为在歌德个人的“精神修炼”之中,“希望”是一种根本性的态度,同时,希望也必然“意味着对存在于生存于世的赞同”。作者引用了歌德在《西东合集》中所创作的一首诗:“存在于此的快乐很大,从生存本身体会到的快乐更大。” 对歌德来说,幸福赋予了世界以意义,如果一个人不能享受他的存在,宇宙的作用便不能被体现。但什么是幸福呢?作者认为,当人们认为欲望得到满足才是幸福时,人们便陷入了错误的领域,幸福应当是最小程度的忧虑——这种观点显示出一种节制的意义。
但歌德的诗句中又提到了另一种更高的快乐。歌德认为,在体会到快乐的层面之上,还有一种在意识到存在的情况下,对于生命本身所持有的“愉悦”,这就引出了歌德更为高层次的两个思想,一:对变化的肯定;二:对消极事物的包容。
歌德诗歌手稿。本书作者用了整整一章探讨了歌德《原辞》一诗,并提出了其关于“希望”的主题。
认同生命不仅仅是认同存在所带给你的愉悦,而是在你认识到存在本身的不可知性与不稳定性之后,你仍然能够以一种超然于上的态度,接受命运,尤其是接受变迁与死亡。因为“自我放弃乃是乐事一项”,当你牺牲自我之后,便进入宇宙的生活,作者认为这是一种精神的权利,“可以让个体超越个体性”,从而“找到一种新的观照模式,一种新的行动模式,并且在迷失于全体的同时重新找回自我”。在诗歌《幸福的怀旧》中,歌德写道:“只要你没有理解/这个:死亡并且变化吧!/你就不过是一名无名的过客/在这片黑暗的土地上。”很显然,这首诗是为了让人们理解“死亡与变化”,因为只有通过“死亡与变化”,我们才能“与神性-自然相通”,这种快乐才能使我们感受到更深的存在本身的“纯粹”,在这时,人们“不论见何物/无往而不美”。
4“俯视的目光”及意义
通观全书,关于歌德“精神修炼”的部分是全书最重要也是最吸引人的部分,但是对于笔者而言,第二章所提到的内容更具特殊意义。第二章的题目是《俯视的目光与宇宙遨游》,作者在这一章花费了七个小节进行了阐述,可见对其的重视。俯视的目光是什么?最普通的理解是,它是一种从上方俯视全局的方法。在古代文献的记载中,它多表现为创作者在山峰上对山下的观察,由此而得出的一种世间万物渺小之感。但这种目光在此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俯视的目光”本身具备着哲学层面的意义,它能够使我们在“片刻间隐约窥见过去、现在和未来,并让我们置身于一种超越尘世的状态。”
《浮士德》插图
作者在第三节着重介绍了“俯视的目光”在古代哲学中所显现出的特殊意义,他认为,通过这种练习,人们的思想得以飞行于宇宙,这种摆脱尘世的“上升”,使存在者不会再堕落到与他相近的任何事物之列。这种目光也被称为“天狼星视点”,当人从此视点审视世界时,意味着人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在此之上,“俯视的目光”作为精神修炼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思想与理解上的提升。这也就是荷马的诗歌之所以被歌德称为“真诗”的原因,因为在荷马那里,它让我们用神的目光,从高处看到他叙述的事件及其对于人类的斗争与苦难的生动描绘。
不得不说,这种认识为我们提供了非同寻常的视角,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局限性,因为“俯视的目光”其实并不仅仅意味着我们由此感受到了存在的局限并因此获得的更为宏观和清醒的认知,它同时也应该是一种赞美,这种赞美完全可以和第四章讨论存在之乐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因为当我们俯视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时,除了对于其渺小的感受之外,难道不也会产生一种对于文明崛起的赞美与感动吗?
结语
《别忘记生活》不仅仅是一部哲学理论,作者希望读者在阅读此书时,能够从行动的角度理解书名的意义。皮埃尔·阿多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行动的价值与重要性,以及精神修炼在古代哲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他对于歌德的精彩分析,通过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我们在与其思想的交流之中,将会得到无比珍贵的启发和认识。
编后记
采编:ZOUDECAO(微信/QQ:82075451) E_mail: zdco@qq.com
感谢作者辛苦原创!部分文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可以点击一键转发,分享给我们身边喜欢的朋友。因为分享,所以快乐。
本文来自 德艺志 转载请注明;
本文地址:http://www.zoudecao.net/post/1484.html。